【中国数字视听网讯】今年的两会,很多委员关心我国贫困地区的扶贫和教育信息化问题。其实这两个问题存在很紧密的联系,要有效缩小贫富差距,解决贫困问题,就要提升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,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教育信息化是脱贫的关键。
精准扶贫工作怎么做?对此,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与会委员们纷纷支招。“治穷要治本,扶贫先扶智,扶智先扶教”,全国政协委员马敏认为,“大水漫灌”式扶贫固然能解一时之困,但不能持续,扶贫还需“精确滴灌”,精准施策,精准不仅仅在对象的精准,更要关注问题本质。
两会现场
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
马敏是教育界别的委员,他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进行了总结:我国在通过“两免一补”、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”、“薄弱学校改造工程”,解决了农村教育的一些面上的问题。
但是,学校漂亮了,待遇提高了,而农村学校“开不齐课、开不足课、开不好课”的问题却依然突出,尤其是音、体、美、英四门课普遍缺乏师资、缺乏资源,有些地方有电脑,无网络;有网络,无资源;有资源,无师资。城乡数字鸿沟,成为偏远地区教育扶贫需要突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贫困地区教学环境一
如何突破教育扶贫的瓶颈
针对目前教育扶贫面临的瓶颈问题,马敏建议,国家应充分发挥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作用,实现信息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,在乡村学校硬件建设基础上,加大中央财政投入,大幅提高农村学生信息化生均拨款标准,在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加快实施“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”。
贫困地区教学环境二
用教育信息化实现精准扶贫的建议
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实现精准扶贫?马敏委员有以下建议:
1、跨界协同,构建城乡一体化的“数字学校”。
政府、中小学、高校、企业通力合作,建设以县为中心,以乡镇为节点,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,虚实结合,以城带乡,城乡联动,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。
用“互联网+”的思维,推动城乡教育的组织变革,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,通过“同步课堂”、“在线课堂”等,解决乡村教师“派不出、留不住、教不好”的困境,实现农村薄弱学校“开齐课、开足课、开好课”的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。
2、持续发展,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。
实施国家、省、县三级的“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”,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、在岗与脱岗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,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,使他们能够成功跨越“数字鸿沟”,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,创新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,实现农村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。
3、携手共进,大力推进“三个牵手”计划。
发挥“互联网+”的优势,实施“亲子桥”牵手计划,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,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;实施“城乡学生牵手”计划,互助互学,增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,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;实施“城乡教师牵手”计划,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博客、微信等,加强贫困地区城乡教师结对帮扶,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。
4、互联互通,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。
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,突破信息孤岛,建设动态精准、互联互通的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数据库,通过大数据分析,准确识别扶贫对象,加强动态跟踪,为各级政府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决策依据,提升帮扶效率。
5、加大财政投入,提供经费保障。
在乡村学校硬件建设基础上,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,大幅提高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信息化生均拨款标准,建立通过信息化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。
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突破地理阻隔与空间障碍,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;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素质,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形态;有助于跨越千山万水,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情感桥梁;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,让贫困人口享受信息化的阳光雨露。”
农村贫困地区不应成为教育信息的‘孤岛’,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创新教育扶贫方式,通过信息化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一定大有可为。
农村教学点交互式教学场景
乡村教育强,中国的教育才能更强。在中国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,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,帮助贫困地区实现教育信息化。让大山里的孩子能够通过“互联网+”学习城里孩子的课程知识,获取优质教学资源。实现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,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强国。
(编辑:bingjiling)
价格面议
[查看详情]